智能农场炼成记:“智”种小番茄,亩产超过4万斤
伴随着deepseek和机械狗的大火,人工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。而在农业种植领域,青岛早就已经开始探索智能化的应用。在莱西市的现代化番茄种植基地,育苗、生产大部分环节都由“智慧大脑”来管理,运输、包装则用上了机器人。通过智能化种植,实现了惊人的生产效率,亩产量超过4万斤,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同时,果实品质稳定,每斤均价达15元,比普通小番茄要贵不少。2月19日,记者就来到这个园区,探访智能化如何助力农业种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人工智能当管家,亩产量超4万斤
地面干净整洁,工人开着电动车在园区里查看,果实采摘完了以后,机器人自动运输……2月19日,记者来到位于莱西的凯盛浩丰(莱西)智慧农业产业园。温室大棚如同一个工厂,几乎看不到传统农业种植的痕迹。
据介绍,这个产业园总面积500亩,共有两个温室大棚,总投资6.4亿元。在这里,小番茄生长在特制的土层里。生长所需要的光照、温度、湿度和营养液等等,全部由后台的“数字大脑”来控制。
里面有多复杂精密?园区的技术主管常士奇介绍,项目一期占地180亩,在里面布局了246个传感器,234个控制器,实时记录植株从定植到采收的全过程,每天收集30多万条数据。番茄的生长过程,通过智能化做到了标准化。
每一串小番茄获得的养分、光照,都是由“数字大脑”来精准把控,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。到了最后的收获阶段,果实品质也能保持一致。一串小番茄13个,大小基本相同,口感也很稳定。
通过高效种植,小番茄的产量也非常高。“每亩地达到4万斤,在国内数一数二了。”常士奇说,他们的果实都是标准化生产,从外观上一看,就赏心悦目。从营养价值以及口感上来说,也比市场上一般的小番茄要好。
高产更高效,打开全球市场
通过智能化精准控制,小番茄的产量是普通大棚的七八倍。在收获和日常的运输环节,更是通过机械化、智能化提升了效率,
在小番茄生长间隙,地面都搭建了轨道。工人进行采摘等作业,都是乘坐“小火车”穿梭。
采摘结束以后,后台会控制运输机器人,将装满西红柿的小车运走。工人们对果实进行分拣,两台机械臂辅助打包,整个流程如同工业流水一样。
据介绍,整个产业园冬季每天可以出产40吨,高峰期超过60吨。但是,整个园区只有200多名工人,用工量是普通大棚的六分之一。不仅如此,工作强度也大幅降低,繁重的体力活,大部分由机器来负责。
产品标准化也带来了高收益。他们旗下“一颗大”“绿行者”等,销售覆盖全国并出口至日本、韩国及印度尼西亚等20余个国家,是数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的合作伙伴。同时,他们还入驻盒马、沃尔玛等150家多家线下商超渠道,覆盖8000多家终端店铺,长期占据天猫、抖音、京东等电商平台番茄类目第一名,线上线下好评率高达99%,粉丝复购率高达50%。
因为品质好,一直走高端路线,每斤平均能卖到15元左右。 “前期投入比较大,但两三年就收回投资。”工作人员介绍说,此后的盈利非常可观,也是普通大棚的好几倍。
据介绍,他们在山东、四川、安徽、江西等省份建成运营14个玻璃智慧温室基地,是全国最大的玻璃智慧温室运营商。
期待:
农业领域需要更多智能化落地
“这只是未来高科技农业发展的一个雏形。”常士奇介绍说,农业要提高效率,就要做到标准化。比如,番茄的大小、成熟时间等,可以进行工业流程化操作,这样才能提升效率和品质,提高农业的收入。
为了提升智能化,他们公司还专门组建了研发部门。目前,他们正在研究采摘机器人、智能化巡检机器人等。未来,果实的采摘、病虫害的巡查都可以使用人工智能,将大幅度提升效率。
“农业领域期待更多人工智能的落地。”公司负责人马铁民呼吁说,农业要提升效率,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。但是,真正关注农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还很少,能够落地的应用还不多。他希望为了有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,能够加大人工智能在农业的研究,为农业赋能,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,提升种植效率和经济收益。
(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宋泓睿)